尼羅河在大多數國人的眼中是充滿風險和挑戰的,五一七人卻在水深浪急的尼羅河上,相繼實施了10個大壩壩基水上勘察工程。五一七人自主創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地勘“國家隊”的風采。

創造“無影腿”神話
水上鉆探平臺的固定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支腿,另一種是拋錨,俗稱“無影腿”。在水深30米-70米的薩布露卡工地,支腿比較困難。這里是個大峽谷,尼羅河被密斯科特島分成兩股,左側水域面積大,流速平緩,然而水深、覆蓋層厚,在這樣的條件下懸空鉆進,對于鉆機、套管、人員都是很大的考驗;右河道河道窄,緊鄰尼羅河第六大瀑布,所有的鉆孔都位于瀑布的下游,水流很急,水底以較大的漂石及碎石形成,平臺定位困難,鉆進困難。水上孔占整個工程的三分之二,水上施工的好壞是整個工程成敗的關鍵。項目部人員迎難而上,在使用特制的液壓支腿的同時,大膽地使用“無影腿”,靠四個重物錨來固定平臺。可是在水深浪激的尼羅河上拋錨,談何容易。經過技術人員反復論證,研制了雙排平臺,既可以拋重錨,又可保護發動機免受暗礁的沖撞。拋錨船下水試航,整個過程十分順利,非常成功!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項目部在克服重重困難完成鉆探的同時,在施工過程中注重技術創新,改造鉆機和平臺進行水上斜孔鉆探。向來敢啃硬骨頭的五一七人從不向困難低頭。項目部經過一次次的計算,一次次的擺放,終于有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在現有平臺的基礎上,經過改裝,僅二天就完成了由直孔平臺向斜孔平臺的轉化,經過試驗,完全可以滿足施工要求。第一個斜孔就這樣在大家的努力下完成了,在場的德國監理向我們投來了贊許的目光。
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戴爾大壩的主要工作量都分布在西岸,設備必須運往西岸,最簡潔的運輸辦法就是水運,但是風險很大。為了使鏟車能盡快地運達西岸,敢為人先的五一七人,果斷地作出了利用水上平臺運輸鏟車的決定。這是一次新的嘗試和挑戰,困難重重。當DIU的大壩主管還在為運輸而一籌莫展時,我們的工作已經開始了,他佇立在河心島上以懷疑的態度觀望著。所有的中國員工、DIU、英國監理、當地民眾、德國人(做物探)等都在為中國人加油助威。平臺緩緩地在西岸靠岸了,現場響起了一片掌聲和歡呼聲——我們成功了。DIU主管伸出大拇指,說米亞米亞達馬木(阿拉伯語—非常棒)。
五一七隊在蘇丹尼羅河大壩勘察項目中,創出了品牌,贏得了信譽。五一七人在蘇丹這方熱土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書寫著壯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