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民族強。七秩華勘,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將科創工作擺在關鍵核心地位,重視創新、崇尚科學、尊重“大師”,項目研發、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創新工作取得了輝煌成就,為華勘高質量發展增添強大引擎,助力“創新型華勘”建設走深走實。作為華勘人,身逢創新時代,恰逢華勘步入“兩力”建設新征程,感到無上光榮和自豪。
傳承“國家隊”基因,營造濃厚氛圍,打造創新尖刀軍
創新是華勘立局之本、強局之根。一代代華勘人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秉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最大創新”的科學理念。率先垂范詮釋了科技的內涵、創新的偉力,不僅講述了地層的年代、山川的形成、水汽的循環,更是用實際行動塑造了科技興局、科技強局的自信和堅毅。
五一七隊曾經是有色系統唯一的水文隊伍,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攜帶著技術創新的基因,以張永交為代表的大師們用他們的智慧,曾以信息論、系統論、運動論和“襲奪蒸發量理論”等一系列水文地質理論,為邯邢、冀東等國家資源基地建設,提供重要的華勘支撐,為國家“十五”規劃的晉北鋁廠,解決供水難題,提供先進的華勘方案,為中蒙友好典范工程,圖木爾廷-敖包鋅礦,突破找水瓶頸提供強大的華勘智慧。進入新時代,依靠一流的水文地質技術,從“小水井滋潤非洲大地”,到足跡遍布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贏得了“中國水神”的美譽。
華勘創新的“金剛鉆”,讓我們成為推動地質技術進步的尖刀軍,成為贏得世界尊重的“國家隊”。

堅持“三雙”驅動,倡導融合創新,為創新夯基壘臺
針對科技創新“在哪兒突破,怎樣突破,誰來突破”的現實問題,局創新性提出“雙創之路”、“雙輪驅動”、“雙高引領”,系統性、戰略性將科創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五一七隊堅持融合創新發展理念,積極為科創工作提供載體和舞臺,成為激發廣大技術人員創新思維的靈感源泉。例如,針對帷幕注漿,自行研發魚刺型鉆孔施工工藝,加工出高強、耐用、單向彎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柔性鉆具;湖泥、黏土、尾礦庫砂,看似無用,但是在華勘人手中,經過分選、加工、適配,能夠成為推動造價上億元帷幕注漿工程落地的殺手锏。針對老舊尾礦庫滲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問題,構建10-7cm/s低滲透系數垂向防滲系統,攻克尾礦庫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屏障。
華勘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成果應用場景不斷拓寬,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支撐。
實施“一把手”工程,提供堅強后盾,為創新指路引航
近10年來,局堅持實施創新“一把手”工程,突出科創工作核心地位,積極營造“創新華勘”的強大氣場。
五一七隊堅持以“大地質+”關鍵核心技術,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高承壓、大涌水等金屬礦山地下治理方面取得了突破進展。實施的云南彝良毛坪鉛鋅礦帷幕堵水工程,有效改善礦山生產環境,降低礦山突涌水安全隱患;實施的河北省地下水漏斗精準管控關鍵技術研究,不僅為大水礦山資源開發指明方向,同樣為政府地下水管理提供智囊。傾力打造科創平臺,自然資源部技術創新中心、河北省技術創新中心以及博士后工作站等一大批科創平臺先后落戶華勘,為深入服務國家資源安全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和地質災害防治奠定堅實基礎。
華勘創新機制,成為了高水平科技人才及創新團隊的集聚地,成為了廣大科技人員攻堅克難的堅強后盾。
七秩芳華,勘拓新章。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對我們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讓我們以華勘70周年為起點,錨定“兩力”新華勘建設,砥礪奮發、勇毅前行,在核心技術打造和數字賦能中勇當排頭兵,做出更多更大貢獻。(韓貴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