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走進西藏阿里改則縣,距離縣城200公里外,海拔高達5500米、空氣稀薄的項目現場,“華勘藍”與高原的皚皚白雪交相輝映。身著藍色工裝的踏水降“龍”“先遣隊”隊員們,正用熱血和激情書寫著華勘人的“青春之歌”。
再戰高原
位于西藏阿里地區的多龍礦,是中國首個世界級超級銅礦礦集區。后期礦集區開采用水量大,而礦集區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與水質均無法滿足礦集區后期開采工業用水,這可怎么辦?一個巨大的難題擺在了業主面前。此時,擁有豐富水源地找水作戰經驗,并在西藏曾先后實施西藏鐵格隆南礦區榮那礦段、那若礦段水工環勘探項目,以水文地質核心技術立業的華勘人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起多龍礦區水源地勘察任務。華勘院地下水資源工程公司立即組建項目部,十余人金戈鐵馬,重披戰甲,再次踏上前往西藏的征程。
由于工期緊張,項目組人員很快便抵達項目現場,然而嚴重的高原反應就給項目組來了個“下馬威”。“晚上睡覺,沒睡多久,就會憋醒,醒了就吸點氧繼續睡,有時候就輾轉一晚睡不著覺。”項目負責人王紫劍說。雖然有諸多不適反應,但“挑戰極限、爭創一流”的華勘地質人,以最頑強地姿態展現出的西藏精神,消融了項目部所有人的辛苦。

抽水試驗準備工作
初入礦區
在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雪域高原上施工,要克服嚴寒低溫、日照輻射、風沙肆虐等諸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尤其是在地表測繪工作中,技術人員需用雙腳踏遍勘察區每一座高山每一寸土地來確保資料的完整性與準確性。帶上一個羅盤、一把地質錘、幾瓶便攜氧氣瓶和干糧,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為觀測地質露頭的巖性產狀,爬到山頂近距離測量是常有的事兒,部分工作區海拔達5500m,在缺氧的狀態下爬山,給技術人員的腦力和體力帶來了雙重考驗,而勇于挑戰、團結奮進的華勘人在惡劣環境前從未退縮。在剛剛完成的昂拉仁錯地表測繪任務中,最惱人的當屬變幻莫測的天氣,他們穿過雪山,趟過冰河,越過峽谷,在大家相互協作之下,保質保量的完成了工作。“早上還是晴空萬里呢,一進山就下起了鵝毛大雪,頃刻間地面就是白茫茫一片,不得不停止地表測繪工作。”技術組長郝海強解釋說。

項目施工現場
踏水降龍
創新,一直是華勘人前行路上追尋的關鍵詞。哪里有項目,哪里便有創新。項目部從實際出發,研究出水位數據自動觀測裝置2.0版,由原來半自動化設備,升級為全自動化,實現了數據采集的數智化信息設備的華麗“變身”,將其應用到抽水試驗中,極大節省了人力物力。
高寒高海拔地區實施群(多)孔抽水試驗,是項目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又一難題。“群(多)孔抽水試驗需要使用大功率發電機和大流量水泵,將地下水從含水層中抽取出來進行試驗觀測,從而達到確定地下水流動速度、滲透性、水質特征等目的。”王紫劍解釋道。可以說發電機、水泵是抽水試驗的關鍵設備,面對野外無電力供應和無快遞運輸的難題,項目部集思廣益,打通物流運輸渠道,一臺臺發電機和水泵運往現場,近一個月日夜不間斷的抽水試驗,終于在所有員工相互協作和共同努力下,完美落下“帷幕”,保障了項目有序實施。

水文地質編錄工作
降“龍”的任務還在繼續,西藏水源地項目部秉持“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磨煉技術、錘煉作風,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艱苦奮斗。(王紫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