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20日,CHINA ROCK 2025第二十二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在河北雄安新區召開。本次會議以“AI賦能巖石力學與工程”為主題,旨在加強我國巖石力學與工程領域的學術交流,促進國內外巖石力學與工程領域的科技創新。會議由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和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協會共同主辦,采用“主會場+中心會場+衛星會場”的模式進行。五一七大隊(華勘院)黨委副書記、隊長劉大金受邀出席大會,并在第十分會場開幕式上致辭及作主題報告。

劉大金在致辭中指出,巖石力學與工程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性學科,在川藏鐵路、南水北調、深地勘探、能源儲備及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工程中發揮著關鍵支撐作用。他強調,人工智能為破解極端復雜工程挑戰提供了新視角與新方法,推動巖石力學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是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提升重大基礎設施運維能力的戰略支點。
劉大金介紹,華勘院以保障礦山資源安全開采為核心使命,依托自然資源部金屬礦山地下水災害防治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深耕地下水安全領域,先后破解安徽姑山鐵礦流砂治理困局,建成“治水難度國際罕見”的河北中關鐵礦特大型止水帷幕,根治云南馳宏鉛鋅礦地下水患,揭示剛果(金)世界級銅礦帶水文地質規律,系統攻克世界級多項技術難題,形成“科學找水+系統治水”技術模式,顯著提升了我國在礦山治水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在主題報告環節,劉大金作題為《金屬礦山深部開采受限空間帷幕構建關鍵技術與應用》主題報告,詳細介紹了華勘院自主研發的“基于地下水三維空間流場時空演變規律的充水通道識別技術”、“直孔、S型分支孔與魚刺型分支孔組合鉆探技術”、“深井礦山強動水條件下的新型注漿材料”和“水巖耦合條件下的帷幕穩定性監測預警技術”等相關技術成果和典型應用,充分展示了華勘院在礦山地下水安全領域的領先實力,引發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與熱烈反響。
此外,華勘院技術創新中心巨凡凡博士在會議上作《全國金屬礦山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自動化監測預警平臺》專題報告,展示了華勘院在深部礦山智能化監測預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熱烈討論與認可。
會議期間,華勘院技術團隊與參會學者圍繞礦山水害自動化監測預警方向展開深入交流,探討了技術融合與未來合作方向。

本次大會明確了巖石力學與工程領域的發展路徑與重點任務,搭建了跨地域學術交流橋梁,有力促進領域內知識共享與合作創新。華勘院通過多項技術成果展現了在金屬礦山地下水災害防治領域的技術引領力,未來,將繼續以開放共享的姿態,與業界同仁共同推動礦業向更安全、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為“十五五”期間共建礦業安全命運共同體貢獻華勘力量。